近来,跟着斗门水库南池大坝的顺畅合围,标志着,作为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这座要点水利工程行将建成。 陕西省斗门水库工程是一座以供水和改进生态为主,一起统筹防洪的Ⅲ等中型平原水库,于2020年7月全面开工。水库总库容5052万立方米,库区总面积10.4平方千米,水库按“南、北池”形制安置,其间: 南池总库容2897万立方米,为引汉济渭注入式水库,承接引汉济渭来水,为城市出产日子用水供水水源,汉江水从黄池沟配水纽带经过西南郊水厂,其间的部分水源将经过26公里的管线流入斗门水库南池存蓄,工程包含围坝、引汉济渭入水供水管道、向北池退水箱涵等。现在,南池主体工程现已根本竣工,正在快速推动南池水源地美化及配套管线等隶属设备建造。南池建成今后,每年均匀可向西咸新区供水8773万立方米,可处理西咸新区约200万人的出产日子用水。 北池总库容2155万立方米,为沣河分洪注入式水库,作为生态用水的补给水源,一起统筹沣河防洪和蓄滞城市雨洪功用。2022年7月1日北池根本建成下闸蓄水,自蓄水以来,多年均匀可向西安市生态水系(库、河、湖、池、渠)补给生态用水约1400万立方米,共构成生态水面约7600亩,水质持续保持在地表水Ⅲ类规范限值以上,招引多种野生鸟类来此繁衍生息,生态效益初见成效,开始发挥了生态补水及水系连通的根本任务。 据悉,下一步,斗门水库将持续完善南池配套管线等隶属设备建造,进行南池蓄水安全判定等蓄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力求提前完成蓄水并发挥供水效益。 此外,作为迄今为止规划最大的汉唐时期水利工程考古,十余年来的汉唐漕渠与昆明池考古明晰而明确地提醒出,前期昆明池的面积约14.2平方公里,唐代中后期扩修达约15.4平方公里。 其间,2012年在昆明池池底发现一条坐落镐京遗址东、南侧的西南——东北向水沟,勘探长约4200米以上。2015年、2021-2022年勘探、开掘材料标明,其开凿于周代,到汉武帝时。据文献记载,该水沟应是营建镐京后,在镐京东、南侧开凿的滈水(镐水),是周人“南水北调”处理镐京用水的重要工程。 滈水的发现和确认,是长安区域前史地舆的重要发现。滈水及周都镐京东界、南界的确认则是周代水利与国都考古的重要发现。 西安南依秦岭,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自古“八水绕长安”,丰茂了关中平原。 面向未来,西安将以打造北方山水之城为方针,以渭河、泾河、沣河、黑河、浐河、灞河等主干河流,引汉济渭南北干线、东庄供水工程南干线、李家河供水干线等主干输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途径为“目”;以水库、湖池等调蓄工程为“结”,上承国家主干网和陕西省级水网、下衔区县级水网,构建“七干八水五河,一屏一环多点”的西安水网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