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春日的阳光洒在甘棠镇芦茅村,一场聚集村庄厕所革新的“首厕过关”现场训练会火热开场,为黔西市村庄人居环境的蝶变按下“加快键”。 “化粪池选址要远离水井,与厕屋间隔在3-5米最好;管道要埋入地下10公分;便器距后墙不小于30公分,距边墙不小于40公分”训练现场,黔西市农业村庄局高档农艺师周武对三格式化粪池2:1:3有用容积比、厌氧发酵原理、装置与施工要求、施行村庄户厕建改作业流程、当时国家改厕补助方针、改厕技术规范、排气管道作用、检验规范、后续移送运用办理等进行了解读。训练期间,参训人员活跃发问、活跃沟通,快速把握了改厕各项技术规范。 “这排气管道究竟要多高才适宜?”“改造过程中遇到地下水位高该怎么办?”训练现场,参会人员活跃发问。无论是施工细节的把控,仍是方针扶持的规模,每一个问题都得到技术人员耐性且专业的回答。我们围聚一团,火热沟通,在思想磕碰中加深对改厕技术规范的了解。 一位参与训练的村主任满脸欢喜,难掩激动地共享道:“曩昔改厕,两眼一抹黑,全凭经历探索,作用总是不尽人意。这次参与训练,感觉像拿到了改厕的通关秘籍,每一个问题都有了规范答案,回去后,必定带着大伙把厕所改好,让村里的环境更上一层楼!” “改好小厕所表现大民生”。近年来,在一直在优化村庄人居环境的道路上,黔西市正稳步前行,用“小厕所”的蝶变,撬动村庄开展的“大民生”,为村庄复兴绘就愈加艳丽的生态宜居画卷。 据了解,参与此次训练的有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归纳服务中心主任、事务作业人员及甘棠镇各村(社区)干部近100人。(文/卢琼)